乌克兰军方报告称,其空军一架F-16战斗机使用美制AIM-120C中距空空导弹盛盈优配,成功击落了一架正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俄罗斯苏-34“鸭嘴兽”战斗轰炸机。
苏-34被击落,在持续已久的冲突中并非新闻。自开战以来,这种肩负对地精确打击重任的战机,因其时常需要低空或中空突防投掷炸弹,已成为乌克兰防空力量的重点目标,折戟数量不少。
然而,此次战果的特殊性在于,执行猎杀任务的,是乌克兰期盼已久、被视为“战力倍增器”的F-16战斗机。尽管乌克兰接收F-16早已不是秘密,但其数量稀少,被乌军视为宝贵的战略资产,通常隐匿于后方,慎之又慎地使用,总被期望用于扭转关键战局。此次F-16现身扎波罗热方向并取得战果,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击落一架战机本身。
战况透露出的细节耐人寻味。被击落的苏-34当时正满载制导炸弹,准备对乌军地面目标实施打击。处于“最大任务载荷状态”意味着它挂载了大量对地弹药,这虽然增强了打击力,却也牺牲了空战机动性,使其在遭遇空中威胁时,更像一个笨重的“炸弹卡车”,难以有效规避现代空空导弹的致命一击。乌克兰空军选择的时机和战术可谓精准,抓住了俄机最为脆弱的时刻。
这一胜利对士气低沉的乌克兰而言盛盈优配,无疑是一剂强心针。它证明了,即便在俄罗斯掌握制空权的总体态势下,通过获取西方先进技术装备并加以灵活运用,乌军依然有能力对俄空中力量构成实质性威胁。同时,它也向俄罗斯空军敲响了警钟:其传统的、依赖非隐身战机执行前线轰炸任务的模式,正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。
然而,战争的逻辑从来如此:一方取得的任何战果,几乎都会立刻招致另一方更为猛烈的报复。俄军的反应迅速且猛烈。几乎在苏-34坠毁后的第一时间,俄军的报复行动就已展开。据俄国防部战报,俄军随后发射了两枚“”战术弹道导弹,精确命中了乌克兰一个“大型陆军训练营”。
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以其高精度、突防能力强和毁伤效果大而闻名。它的打击,远非前线炮火可比。训练营地区,通常聚集着正在进行轮换、休整或接受新装备、新战术训练的官兵。一枚此类导弹的袭击,往往意味着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。
这种“以牙还牙,加倍奉还”的模式,在此次冲突中已上演过无数次。从克里米亚大桥遇袭后俄军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全面轰炸,到任何一次针对俄本土的袭击后俄军的猛烈空袭,报复与反报复的循环不断升级。其目的,一方面在于抵消对方军事胜利带来的士气和政治影响,向国内展示强硬姿态;另一方面,则是通过无休止的消耗,拖垮对方的战争潜力和国民意志,试图迫使对方最终因无法承受代价而让步。
苏-34与F-16的这次交锋,是冲突中技术对抗的一个缩影。乌克兰通过引入西方体系化的援助,逐步填补自身与俄军的装备代差,尤其是在防空和空中对抗领域。F-16及其搭载的AIM-120导弹,代表了北约成熟的空中作战体系,它的参战确实改变了局部空域的战术环境。
这场冲突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面貌:一方在不断获得技术更先进的“点”上的优势,而另一方则在依靠规模和体量,维持着“面”上的压力。F-16可以击落苏-34,但无法瞬间清除俄军空中优势;伊斯坎德尔导弹可以摧毁一个训练营,但无法灭绝乌克兰的抵抗意志。
最终的较量,似乎又回到了最古老、也最残酷的维度——谁更能承受伤亡,谁的经济和军工基础更能持久,谁的国民意志更不容易崩溃。在这场巨大的消耗中,每一架被击落的战机,每一个被摧毁的训练营,都是双方国力的磨损。
在矛与盾的不断轮回中,和平的希望显得如此遥远。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在这场残酷的消耗中,最大的代价,始终由那些身处前线的士兵和承受炮火的平民所承担。而世界,则在一次又一次的“打击与报复”的新闻循环中,注视着这场似乎难以看到尽头的冲突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